伴唱帶文化(2)
放影機普及後,開始出現了伴唱帶,進步到有字幕,還可以逐字跳
到KTV唱歌,點歌是在包廂點,後台有人工上歌。
有時候切歌切太多,後台會生氣,不出歌曲。
還要叫少爺過來罵,補些小費才有後面的歌
唱久了,發現快到時間還要多點些歌,因為超時還可以唱。
如果不先點,可能最後十分鐘還沒有歌可以唱
慢慢的市場變化,歌手開始拍MV,於是就有MV轉成伴唱帶專用
後來開始出現著作權法了,伴唱帶開始出現一種新品種
除了歌曲字幕音樂不一樣,後面的背景影片每一首都一樣,只是開頭跟結尾出現的時間不同。
有一陣子,第四台盛行時,還有蓬萊仙山的DVD伴唱帶。這一來,明明是要唱歌,但往往嘴吧只記得張開,不曉得要合起來。口水還掉了一地。
年紀輕的不知道甚麼叫做蓬萊仙山的….自己用Google查一下
以前VCD的畫質太差了,現在這種伴唱帶是真的可以好好唱歌了……
(謎之音:有DVD版了)
(謎之音:有DVD版了)
自個人電腦開始盛行,那時mid音樂配上有線麥克風
開始所謂的家庭卡拉ok. 一台伴唱機,只要是台灣出的,一台好幾萬
配合擴大機,再加上無線麥克風,整組下來可能是數十萬到數百萬。
貴的其實不是硬體,也不是現在可以號稱裝五萬,十萬首的歌的硬碟
而是這些歌曲後面滿滿的版權費用
感謝這幾年手機盛行,加上對岸所謂的K歌軟體大出。
最早使用的天籟K歌,還可以升降key,有台平板就可以唱歌。
最近的K歌軟體還可以交友,評分,甚至配合錄音去找出音準不好的點
我這種台蘭腔的南部果語,當然是慘不人睹了
我一直記得我父親對我唱歌的評語:
唱歌的人不知道聽歌的人的辛苦。
但,這些還不是最可怕的,南部有些第四台,還有人會去現場唱歌
晚上不小心轉到這些台,也不曉得是被唱歌的人的妝還是歌聲
嚇到晚上做惡夢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